徒增功耗,适合砍掉:盘点手机里5个没啥用的高

摘 要

  智能手机、特别是安卓手机,在发展到一片红海之后,“硬件堆砌”、“参数竞赛”就成了占领市场份额的手段。为了撑起PPT页数,为了丰满商详页长度,为了迎合市场期待,厂商们绞

智能手机、特别是安卓手机,在发展到一片红海之后,“硬件堆砌”、“参数竞赛”就成了占领市场份额的手段。为了撑起PPT页数,为了丰满商详页长度,为了迎合市场期待,厂商们绞尽脑汁“制造”功能。


但是这些功能,那是真·徒增功耗,适合砍掉。


凑数多镜头

千元机上竟还有4个摄像头?这不是商家做慈善,可能只是一种强迫症。无论什么价位,镜头数一律3个起步、4个刚好、5个不嫌多、6个还能装。


但千元机的成本摆在那里,6400万主摄+1200万超广+1200万10倍长焦+800万3倍光变,这四个正经镜头加一起恐怕都快逼近成本线了。可没有三摄、四摄,厂家总觉得拿不出手,于是各种花式200万纷至沓来——曰“景深”、曰“人像”、曰“黑白”、曰“虚化”……产品经理被成本束缚了的想象力,在命名上终于能施展一回。


但四摄=拍照的提升吗?何不索性砍掉2个堪比座机画质的200万,降个200块更痛快。


防蓝光护眼模式

把那黄不拉叽的护眼模式关了吧,这功能就类似路由器上的“孕妇模式”。


实际上,蓝光需要达到400~480纳米的波长、并照射一定强度后才会对视网膜造成伤害。而现实中我们经常感到眼干、眼涩、模糊、畏光等,都是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导致的用眼疲劳所致。所以真要护眼,每半个小时歇5分钟来得更靠谱。


“护眼模式”护不了眼,但产品经理的slide又能增加一页。


现阶段的毫米波

现阶段的毫米波。


5G技术里的一大“流派”就是这个听来格外高大上的毫米波。简单来说毫米波由于电磁波波长短(10mm以下)、故频率高可达到30GHz以上,频率高、同一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多,从而速度飞跃提升。高通就认为“sub-6G+毫米波才是真5G”,它推出的基带上都支持了这种技术。


而我们在国内目前用到的5G其实是“厘米波”,波长长、因此频率低,网速确实大大低于毫米波。


但毫米波也因为波长太短,绕开障碍物和穿墙的能力就越差,信号极易衰减,导致一方面用户接收信号的效率不高,另一方面运营商必须铺设更多的基站,密度要达到厘米波基站的5倍才能达成同等的覆盖能力。


因此在现阶段,5G刚刚普及,还是应该以“先有”为主,着力提升覆盖面积。而毫米波更适合5G后期解决一定空间内的近距离传输。至于现阶段毫米波比厘米波提升的速度,我们也用不上。


华为现在的夜景模式

华为手机靠着拍照声名鹊起,而拍照功能中又以早年近乎无敌的夜景模式打下自己的江山。


但是随着最近几代手机感光能力越来越强,长曝光的夜景模式已呈现“过犹不及”,多数时候成了负优化:曝光过于夸张,夜景不自然地高亮,已经超出了“后期”、“优化”的边界。


左:华为P40Pro夜景模式;右:OPPO Find X2 Pro夜景模式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反对华为系拍照的修饰艺术,摄影也可以是一种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一旦“过了”,反而会引起不适。


手机云电脑

我打赌你从来没用过这个模式。这是把手机当成一个“中继站”,连接云上电脑,从而获得超越手机的、无视硬件限制的性能。运算都在云上,手机充当显示器。


直到去年我依然是云电脑的拥趸,但随着我拥有的便携式设备越来越多,我对手机的云电脑功能的态度就开始动摇了。


什么人需要云电脑?必然是对移动中要求较高性能的群体,如随时待命的程序员。但我相信,相对于云电脑,随身携带笔记本可能是更高效也更经济的解决方案。


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计划给自己配备笔记本或者平板,那么只能意味着他的突发性工作很少,或者工作强度不大,手机已足够应对。


台式-笔记本-平板-手机,这一套设备已经天衣无缝地解决了一个人所有场景下的信息处理需求、甚至是冗余的,实在找不到在耗费资金租用云电脑的空间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鸡肋功能?

个人认为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可被开发的需求空间(特别是硬件上)已经非常少,“吓人的技术”的推出越发变成一个小概率事件。这就与“必须不断升级换代刺激换机”的商业目标产生了冲突。


在这种矛盾的作用下,产品设计者容易迷失了“一款消费电子产品的边界”,仿佛手机能做的事就应该是无限扩展的,实质是一种“技术的通货膨胀”。而背后透露出的则是国产手机硬件堆砌有多强、软件系统就有多弱的病根。


未来消费电子的前进方向一定是生态化,通过软件更充分地调用硬件的潜力。只是很可惜,国内的传统向来重视硬件、轻视软件,扭转这种风向、减少鸡肋功能的出现,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